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观点:超高的自有住房拥有率是个“杯具”

发表于2012-05-18
   日前,西南财经大学和人民银行共同发布《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》。报告显示,城市户籍受访者3996个家庭中,有3412.36个家庭拥有各种类型的自有住房,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5.39%,远超世界60%左右的水平,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%以上。(《北京晨报》5月14日)
   面对如此之高的自有住房拥有率,网友一片唏嘘之声,估计被平均了,真不好意思,又拖了后腿。也有人替房地产开发商担心,这么高的自有住房拥有率,那还有多少刚需啊,建的房子卖给谁啊。当然,也有人质问,这样的数据是要为谁说话,是在呼吁国家放宽楼市调控吗?
   如果不了解自有住房拥有率背后真实的世界,我们也许还可以自以为是地为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自豪一番,但清楚它的含义之后,则就可能“悲”从中来。很奇怪,自有住房拥有率,世界上的规律是,越发达地方越低,越穷的地方越高。究其原因,实际上也很简单,一是发达国家的住房供应充足,买房和租房都比较容易;二是社会迁徙自由,人才流动机制畅通;三是人的发展水平不一样,他们追求实现人生价值和享受生活,当然不愿意为那一套固定的房子所累,更不会像我们一样为了拥有一套自有住房而奋斗终生。
   可悲也就罢了,但如此高的自有住房拥有率一旦被误读,被当作住房保障的指标来解读,还真是件很可怕的事。
   现在,买不起房,也就结不起婚。《海峡都市报》所做的“华人婚恋匹配心理研究”调查结果显示,我国城市平均结婚年龄男性为29.2岁,女性为27.1岁。如此高的自有住房拥有率,只能说明两种可能,要么上个世纪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出生的年轻人,刚好是可怜的“他有住房”者,过着蜗居生活;要么是不争气的啃老族,可怜的老单身,跟着父母沾光,也被算成了自有住房一族。而他们的父母之所以拥有住房,完全是历史的福利住房制度所赐。新闻中反应的第一套住房平均收益率均值为340.31%,第二套为143.25%,第三套为96.70%,正说明房改之后的高房价问题不是当下才有的,而是持续了较长的时间。
   2011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,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.10人,也就是说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在我国占绝大多数,而这正是我国自有住房拥有率奇高的原因所在。而同样是2011年的数据,全美核心家庭所占比率为19%,如果以这个对比数据预测我国的自有住房拥有率,与世界60%左右的水平也不知相差有多大。因此,审视我国的自有住房拥有率,必须考虑家庭结构这一核心要素,否则,就失去了意义。
   在国际上,自有住房拥有率只是一个判断居民消费习惯的参考数据,不具有任何的住房保障标准的意义。国际上,判断居民住房保障标准的核心依据是两个:一是人均套内使用面积,二是有效居室的个数。而简单的自有住房拥有率,既不能准确反映人均套内使用面积,也不能说明有效居室的个数,当然也就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住房福利水平了。
   当然,近9成中国家庭拥有住房的数据,用在商业考量的家庭金融调查上面,是很有意义的。但是,我们绝不能用这个数据去解读我国的住房保障水平。相反,这个数据说明我国目前的住房保障任务依然十分严峻,中央应该坚持调控政策不放松,让房价回到合理价位,实现“住有所居”的现实目标。
上一页|1|
/1页